目錄

胃癌(Gastric Cancer)


 

胃癌在大部分已開發的國家是一個罹患率逐漸降低的癌症,但仍舊是世界癌症罹患率及死因的第二位。台灣2012年的統計,胃癌排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六位,男性胃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位,女性胃癌居第五位。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胃癌多見於嗜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之人群。某些疾病如胃息肉,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症、惡性貧血者,是胃癌發生的癌前變化。胃幽門螺旋桿菌也和胃癌的發生有關,屬第一類致癌因子。

症狀

胃癌是由胃的黏膜細胞不正常的繁殖與增生所形成的。起初只是胃壁稍微增厚,該處黏膜功能雖然消失,但相對整個胃而言,很難產生警訊。因此,早期胃癌病人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它跟其他良性的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者其他機能性腸胃障礙之症狀:如上腹部疼痛、脹氣、食慾差、黑便等並無兩樣。上腹部疼痛,開始為間歇性隱隱作,逐漸加重且時間較久。疼痛雖能忍受,但不易消失或短時間消失後又出現。有些疼痛服用制酸劑可以緩解。有些人不知是甚麼原因引起一種說不清的模糊狀上腹部悶脹感。大便潛血呈陽性反應或黑便,因而常誤為潰瘍出血,且出血量小時不易引起注意。隨著癌組織的擴大和深入胃壁內層,病人開始有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疲倦、吞嚥困難,或持續性嘔吐、腹水等症狀。

診斷

胃癌的診斷,主要靠胃鏡及病理切片檢查。上消化道X光攝影雖然也可顯示病變大小及位置,但通常只能找到較大的或較深的病變,小的或表淺的則不容易發現。上消化道X光攝影較胃鏡能看到胃整體的結構,可以確定病灶的位置、型態、浸潤的範圍,有助於手術前評估胃切除範圍。但是隨著電腦斷層攝影的進步及普遍使用,上消化道X光攝影幾乎已被腹部電腦斷層攝影所取代。此外治療前須做一些檢查。胸部X光,看有無肺部轉移,腹部電腦斷層攝影可以判斷臨床期數,看有無局部淋巴腺轉移、肝臟轉移或腹水等。

治療

根治性切除手術是治療胃癌唯一最好的方法。胃切除的範圍按腫瘤的位置而定,一般原則是位於胃遠端則施行「次全胃切除」,近端則施行「全胃切除」,再合併D2淋巴腺廓清的手術,這在亞洲國家都會執行的標準手術。對不能進行根治性切除手術的晚期病例,可作姑息性切除。所謂「根除性」指的是以根除為目標的手術,是外科術語,並不代表手術後就不會復發。復發主要取決於癌症本身的生物特性及病理期數。手術死亡率約在3~5%,高齡病人危險性越高。

根除性手術後的輔助性治療,指的是術後給予化學治療或化學合併放射或免疫治療,自2010起數篇臨床研究文獻,包括台北榮總吳秋文教授所發表,證實對第二期後的胃癌患著術後給於化學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疾病復發及增加存活。

若腫瘤已經擴散而無法切除,或作姑息性切除後,需要做化學治療。另外對於局部晚期的病人是否可以先實施術前化學治療或化學合併放射或免疫治療以降階疾病嚴重度,再給於手術治療則尚未有定論。

預後

胃癌的預後與癌細胞侵犯胃壁的深度、淋巴腺轉移、腫瘤肉眼觀察型態,以及癌組織內間質細胞之反應有關。就國際胃癌分期(2010年第七版)之五年存活率來看,第一期前期為70.8%,第一期後期為57.4.%,第二期前期為45.5%,第二期後期為32.8.%,第三期前期為19.4%,第三期中期為14.0%,第三期後期為9.2%,第四期為4.0%。國健局資料顯示台灣之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為77.3%,第二期為53.7%,第三期為25.8%,第四期為5.7%。

高危險因子及預防

  1. 「萎縮性胃炎併腸上皮變異」指胃黏膜層因發炎而變薄的狀態,胃腺體萎縮,胃液分泌減少,不易將滲入增殖區的致癌物沖走,且黏膜層變薄後,接觸外來致癌物機會增加。胃酸分泌減少,導致細菌在胃中容易滋生。這些細菌會活化食物中的致癌物。
  2. 惡性貧血。
  3. 胃腺瘤性息肉。
  4. 次全胃切除術後。
《肺癌高危險群自我檢查表》
喜歡吃醃漬類的食物?    
日常生活飲食,蔬菜鮮果類攝取量低於動物性脂肪類攝取?    
喜歡吃醃燻、燒烤、高香料的肉類食品?    
曾被診斷是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惡性貧血?    

曾經有慢性胃炎併幽門螺旋桿菌浸潤?

   

曾經接受過多次全胃切除者?

   

※上列問題若有任何回答為「是」者,即代表您是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