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聞癌色變!腫瘤不到1公分早已轉移 積極治療不放棄 晚期轉移性腸癌標靶治療延長生命


 

大腸直腸癌在台灣十大癌症排行榜上,已連續第8年居冠,不僅罹患人數居高不下,根據統計,台灣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人數超過1萬5000人,平均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國內更有超過2成病患發現時已經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主要原因為大腸直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當大便帶血、排便不順暢才就醫診斷時,有可能已是晚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台北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賴基銘指出,因腫瘤在體內成形0.2公分時就會誘導新血管增生而出現微小轉移的狀況,而0.2公分是不易被診斷出來,通常成長至約1公分的時候,才診斷出腫瘤的存在。

大腸癌好發年齡層為50歲以上,但大腸癌從異常病變癌化為癌症,通常需要10至15年的時間,一般而言,大腸直腸癌初期多沒有明顯症狀,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有時會有經常腹瀉、排便習慣明顯改變、體重減輕、貧血等現象陸續發生;接著可能排便時帶有血絲或黏液。一旦出現腸阻塞而有腹脹、無法排便,甚至不能排氣時,可能已經相當嚴重。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台北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賴基銘提醒,就算診斷為癌症相對早期(如:第一/二期),還是有可能出現轉移情況,而且最常轉移到肝臟、肺臟,因腸道的血液回流,主要透過門靜脈,而門靜脈的第一站就是肝臟,下一站就是肺臟。

大腸直腸癌目前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對於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賴基銘醫師建議,除了輔以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外,可先進行基因檢測,確認是否適合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賴基銘醫師指出,晚期大腸直腸癌患者,目前治療方針以合併化療及標靶藥物為主。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平均存活,已經由過去的僅5成存活1年左右,大幅延長到2年以上,且已有健保給付分擔經濟壓力。醫師進一步表示,標靶治療的優勢,在於延長生命,未來趨勢應考慮多標靶或將標靶藥物的使用作提前治療。

不過,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副作用,例如:手足症候群、疲倦、腹瀉等,特別是手足症候群發生時,患者會感到非常不適及無法執行日常生活中之活動及工作。賴基銘醫師建議,可使用溫和清潔用品、避免洗熱水澡或泡澡,並經常塗抹保濕乳液、使用厚棉襪與棉手套保護患部,來減緩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感,並積極配合癌症專科醫師、專業醫療照護人員,及早開始處理副作用,將能控制病情且持續正常生活。賴基銘醫師認為,提早發現、手術精進、化療效果、標靶加入,將是未來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