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腸胃不適 應提防「胃腸道基質腫瘤」


 

腸胃不適 應提防「胃腸道基質腫瘤」

您可能沒聽過「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簡稱GIST)這號惡性腫瘤,但根據中央健保局及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資料顯示,胃腸道基質瘤是腸胃道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好發於50~60歲中高年齡者,台灣目前約有一千七百多位胃腸道基質瘤病友。由於此癌症不易早期發現,且惡性程度偏高,早期仰賴手術切除,目前已有標靶藥物可用於抑制腫瘤成長及復發,大幅提高此疾病患者的存活時間。

胃腸道基質瘤並非胃癌或腸癌,且皆為惡性腫瘤

羅東博愛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游介宇醫師表示,約六成病灶發生在胃部,三成在小腸,其次為大腸及直腸,因此常有民眾誤以為胃腸道基質瘤是類似胃癌或大、小腸癌等的上皮細胞癌;但其實它是一種很特別的「肉瘤」(Sarcoma)。游介宇主任說明,腸胃道是由黏膜、肌肉與漿膜組成;大眾最常聽到的胃癌、腸癌等,是最內層會接觸到食物或食糜的黏膜組織(上皮細胞)發生病變;而胃腸道基質瘤是位於第二層的平滑肌組織(紡錘狀細胞,此部份組織有結點,與腸胃道的蠕動有關),也因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第二層組織,因此較不容易發現,加上胃腸道基質瘤皆為惡性,因此腫瘤大小、發生位置及分化惡性程度是診斷與治療上最重要的預後因子。

游主任表示,胃腸道基質瘤主要發病的原因目前僅能以基因突變解釋,而且尚無法確切歸納出哪些人是罹患此癌的高危險群。而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早期表現不像一般胃腸道癌症可能會有糞便潛血反應,或是特殊的癌症指標可以檢測,甚至如果腫瘤不夠突出,在一般內視鏡檢查下也不容易被檢出。因此多數患者是因腫瘤大到一個程度,產生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就診後才得知,此時往往都已面臨腫瘤末期且併發轉移了。轉移的患者除了努力延緩患者存活時間外,幾乎無法達到治癒的目標。但近年來由於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儀器檢查普及,因此提高了胃腸道基質瘤的篩檢率,這可能也是其發生率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仰賴手術切除,目前已有標靶藥物可抑制腫瘤復發
早年胃腸道基質瘤治療僅能仰賴醫師的巧手來切除腫瘤,但實際上患者約半數以上會復發或轉移,且過去僅有四成左右的病人能長期存活。游主任說:「近年發現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物基利克(Glivec),以及應用在腎細胞癌的紓癌特(Sutent)二者同樣可以作用在胃腸道基質瘤上,確實明顯延長了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的存活時間。儘管如此,目前最好的方式仍以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為主。」

醫師解釋,目前已有第一線藥物給付於惡性胃腸道基質瘤(GIST),來治療成年人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的惡性胃腸道基質瘤。當患者使用第一線治療無效時,則健保給付使用紓癌特做為第二線治療,二者皆為口服標靶藥物。由於二種藥物的作用機轉不同,基利克可能出現血球降低及水腫等副作用,而紓癌特則會出現黏膜及皮膚破損和胃腸道症狀。

游主任補充,轉移性的惡性胃腸道基質瘤患者初次使用第一線藥物約八成對藥物有反應,但仍有部份病人可能治療無效。一旦患者開始出現對基利克無反應而病情惡化時,除了傳統增加藥物劑量的選擇外,使用新一代標靶藥物紓癌特的治療,能夠廣效性地抑制復發的腫瘤,病患可達到65%的臨床效益,讓疾病獲得有效地控制,延長病患的生命。

游醫師叮嚀,雖然胃腸道基質瘤不是一種與基因遺傳有關的癌症,但若民眾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不妨儘快至醫院接受詳盡的檢查,如不幸罹患胃腸道基質瘤,則需耐心配合醫師指示接受治療。雖然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應被視為惡性腫瘤,只要謹慎的追蹤及適當的治療,仍然會有很好的治療成績。

文章出處:優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