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學問大!把關您的日常飲水安全

 

坊間謠言﹕喝水致癌的迷思

自來水是以氯消毒來減少傳染病的風險,但是少數民眾會擔心自來水經過氯消毒,可能殘留微量的三鹵甲烷,包括了四種化合物,即三氯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和一氯二溴甲烷,世界衛生組織將前兩者列為人類可能致癌物(2B級),後兩者為未歸類致癌物(3級)。根據國內飲用水水質標準,自來水中的總三鹵甲烷濃度是非常微量的,每公升的自來水不會超過0.08毫克,所以不會有致癌疑慮。三鹵甲烷是低沸點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果民眾還是三鹵甲烷的殘留,建議民眾於家中煮開水時須開啟抽油煙機,並於水煮沸後打開水壺蓋子,以小火繼續煮沸3分鐘,就可以減少殘留的三鹵甲浣。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台灣西南沿海地區於1950年代有多位民眾罹患烏腳病,經由調查證實與長期飲用受無機砷污染的井水有關。慢性砷中毒通常是因為長期飲用受到無機砷汙染的地下水、吃到以無機砷汙染的水所製備的食品、或是食用無機砷汙染水所灌溉的農作物。長期暴露於無機砷,除了會增加膀胱癌、肺癌和皮膚癌的風險之外,也會有皮膚病變、神經病變、貧血、周邊血管病變、四肢壞死(烏腳病)以及肝腎功能異常等併發症。不過根據國內飲用水水質標準,自來水中的砷含量很低,每公升的飲用水不會超過0.01毫克,所以不會有致癌疑慮。

喝水要適量

曾經有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是這麼說的,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但水真的喝越多越好嗎﹖一天到底應該喝多少水,怎麼喝才能喝得健康?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的建議,小於六個月的嬰兒每天須攝取100-190 mL/kg的水分,6到12個月的嬰兒為800-1000 mL,一歲以後的幼兒建議每天攝取1100-1200 mL的水,2到3歲的孩童每天為1300 mL,4到8歲的孩童為1600 mL,9到13歲的男童為2100 mL,9到13歲的女童為1900 mL,14歲以上的青少年每日喝水量則與成人相同,女性每日需喝水2000 mL,男性則為2500 mL。至於孕婦,建議每天須額外喝300 mL的水,哺乳的婦女則每日須額外喝700 mL的水。所以,民眾可以參考歐洲食品安全局的建議來攝取每日所需水分,喝太多或太少的水都有可能造成健康上的問題,適量喝水才能喝得健康。

飲用水的選擇

市面上販售的飲料百百種,各標榜不同的口感及功能,民眾可以依個人喜好進行選購,但是最好的止渴飲料還是自來水煮沸後的開水。有些消費者會長期以瓶裝水來取代家中的煮沸水,不過並不建議這麼做,因為瓶裝水的容器通常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這種塑膠容器於高溫時可能會釋出微量塑化劑,污染瓶裝水而被消費者喝下肚。鹼性水號稱可以改善消費者的酸性體質,不過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這是因為人體本身就有3種機轉可以幫助調節身體的酸鹼質,分別是肺臟、腎臟和血液循環系統,肺臟可解由呼吸方式吐出二氧化碳來調節酸鹼值,腎臟可藉由尿液排酸,而血液循環系統中的緩衝液也可以減少酸鹼值的波動。至於高含氧水,號稱可以額外補充氧,改善缺氧症狀,但是就醫學層面,人體的氧氣補充,主要還是經由肺臟吸收,並非經由腸胃道吸收。

另外,也不建議以含咖啡因飲料當水喝,咖啡因是一種心臟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會在短時期內提高血壓,故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盡量避免大量攝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和茶飲等。茶類飲料雖然含有兒茶素等多種抗氧化成分有益於慢性疾病的預防,但由於茶類飲料亦含有咖啡因,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也不宜大量攝取。酒精飲料更不建議大量攝取,因為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肝臟病變的風險。碳酸飲料含有糖分及其他人工添加物,可能會有變胖、蛀牙等健康疑慮,也不宜大量攝取。市售果汁飲料雖然含有多種維他命,但亦含有糖份,可能會有變胖、蛀牙等健康疑慮,並不適合取代開水。乳製飲料雖然可以提供豐盛的鈣質,但也不宜當開水喝。

飲用水水質標準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安全飲用水手冊,飲用水的水質標準共68項,區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細菌性、物理性及化學性標準。其中細菌性標準包含了大腸桿菌群密度、總菌落數等,物理性標準包含了濁度、色度和臭度等,化學性標準又區分為影響健康物質、可能影響健康物質和影響適飲性的物質。飲用水中的有毒金屬、三鹵甲浣、揮發性有機物及農藥等標準皆歸類為影響健康物質,而飲用水中的氟鹽、硝酸鹽氮和銀等標準被歸類為可能影響健康物質,飲用水中的一些金屬如鐵錳銅鋅、氯鹽、氨氮、硬度及總溶解固體量則歸在影響適飲性的物質。由於國內的自來水是符合安全飲用水標準的,且有自來水公司把關,因此建議民眾以自來水煮沸後當作開水喝,不建議飲用未經把關的水源如地下水或山泉水。

淨水器的選擇

2015年香港發現,由於自來水管接駁處使用含鉛焊料,造成飲用水鉛汙染。同年美國密西根州的佛林特市(Flint city),因引用了具有侵蝕性的佛林特河水,侵蝕陳舊的市區輸水管線,造成飲用水鉛汙染。2015年台灣也爆出全台有多個縣市、3.6萬戶的自來水管是鉛製水管。雖然國內的飲用水水質標準規定,每公升的飲用水中鉛含量不可超過0.01毫克,但是仍然有不少民眾希望經由裝置淨水器來多一層防護。市面上淨水器的款式玲瑯滿目,且價差很大,從幾千元至幾萬元都有,民眾又應該如何選購符合需求的淨水器呢?常見的淨水器功能可分為過濾、活性碳吸附、紫外線殺菌、離子交換樹脂及逆滲透等。以學理而言,唯有具備離子交換樹脂或逆滲透功能的淨水器才可以將水中的鉛移除。各種功能的淨水器有不同的優缺點,以逆滲透淨水器而言,雖然可有效去除一般微生物、無機物、金屬等汙染物,但卻也需要消耗更多的水資源,如3公升的自來水只能產生約1公升的逆滲透水。所以民眾在選購淨水器前,應先確認自己的需求,再予以選購。

什麼是脫水

當身體因疾病或外來因素如水分大量流失,又未能及時補充足夠水分,就會造成脫水。臨床上常見造成脫水的原因有尿崩症,因腦部下視丘損傷造成病人失去口渴的感覺(原發性飲水過少症,primary hypodipsia),汗液大量流失,及嚴重腹瀉等。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分為中樞及腎性兩種,中樞性尿崩症是因腦下垂體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不足所造成,而腎性尿崩症則是因腎臟對抗利尿激素反應異常所引起,其特點是多尿,每日排尿量大於3000 mL。理論上,如果喝水量不足,任何人都可能會有脫水症狀,其中又以嬰幼兒、年邁長者、行動不方便的慢性疾病患者或運動員,更容易因大量水分流失而又未能及時補充水分而導致高血鈉症(血鈉濃度大於145 mEq/L)。早期高血鈉症的症狀並不明顯,病人可能會有口乾、舌燥、小便量減少、尿液顏色變深、頭暈或煩燥不安等症狀,嚴重的高血鈉症(血鈉濃度大於157 mEq/L)則可能導致大腦神經毒性,造成意識不清、昏迷、抽蓄、甚至有休克死亡的嚴重後遺症。因此當有明顯的體液流失症狀出現時,若能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就可避免高血鈉症的發生。

什麼是水中毒

當身體因疾病或外來因素如民眾於短時間內因攝取了大量水分,就會造成水中毒。臨床上容易造成水中毒的原因有原發性飲水過多症(primary polydipsia),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內分泌異常如腎上腺分泌不足或甲狀腺功能低下,末期腎臟疾病,心臟衰竭及肝硬化等等。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是指腦下垂體分泌過多抗利尿激素,進而導致體內水滯留和低血鈉症等症狀。理論上,任何人都可能發生水中毒,尤其是民眾在運動後於短時間攝取過量水分,嬰幼兒被過量餵水,有些精神病患也會因為精神異常而不斷喝水造成體內水分過多,造成患者有低血鈉症狀。早期低血鈉(血鈉濃度低於135 mEq/L)的症狀並不明顯,病人可能會有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無力等症狀,嚴重的低血鈉症(血鈉濃度小於120 mEq/L)則可能導致病患出現嘔吐、煩躁不安、嗜睡等神經症狀,也會有抽蓄、休克及死亡的風險。因此建議民眾適量喝水,不要在短時間內大量攝取水分,以免產生水中毒症狀。

結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於2015年全球有71%的人口(52億人)可以享受安全的飲用水,但如何喝水可是一門大學問,也攸關著民眾的健康。雖然坊間有關喝自來水致癌的謠言從未間斷過,但多數是沒有醫學根據的。市面上有各種不同的飲料及功能水可供選擇,但不建議以這些飲料取代日常飲水,建議民眾還是以自來水煮沸後飲用,並適量飲用,才能喝的健康,喝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