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2019亞洲生技論壇 病友團體觀點看個人化醫療

2019亞洲生技論壇側記 從病友團體的觀點看個人化醫療新紀元的到來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 2019)於今年7月在台北舉行,做為亞洲最大的生技會議,共吸引了25個國家、約1,500人與會,盛況空前。本次本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受邀,於會中的「塑造台灣醫療保健的下一個紀元- 建立個人化醫療的生態系統」論壇上,與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前校長楊泮池教授以及羅氏大藥廠亞太地區藥事法規政策負責人劉瑞芬一起對談,分享台癌從病友們的觀點,如何看待個人化醫療。

蔡副執行長以一個被診斷為卵巢癌末期病友的實際狀況為例,在卵巢癌末期的情況下,一般醫療只讓其接受化療,然而,病人在對化療反應不佳下,病情一直加劇。透過醫師建議,在接受全方位的癌症基因檢測後,赫然發現她是帶有ALK基因的突變!臨床上,一般只會對肺癌病人檢測有無ALK基因的變異,因而造成病因未被看見。由此可見,完整的基因檢測能真正了解個人在生物學及基因變異上的特徵,進而找到對病人最好的治療選擇,這也是未來的新趨勢。

延伸來看,更好的治療成效、降低的副作用,最終帶來好的生活品質,當然是最大的福音。然而,全方位基因檢測所費不貸,健保也沒有給付,因此對病人仍是遙不可及。此也延伸出另一需關注的問題,在找到對應的標靶藥物後,由於健保只給付給有ALK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後續的治療費用也將是另一大負擔。

因應個人化醫療的到來,各國都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因應。英國在2013年啟動了「十萬基因體計畫」;美國2015年宣布了「精準醫療行動計畫」,隔年又推動「癌症登月計畫」;日本在今年6月也開始了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的部分給付;這些皆是以政府做為最重要的推手來精準對抗癌症。日本為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醫院在取得病人的同意後,可將病人的基因檢測資料,提供給日本國家癌症研究中心,做為往後藥物研發及精準用藥的參考。

台灣面對個人化醫療的到來,四項應有的配套措施:

(一)建置基因資料庫,確保病人資料能安全貯存並和醫療記錄串聯,以利後續研究。

(二)臨床醫師需將個人化醫療的概念整合在診療中,讓病人有「知」、「選擇」和「參與」的權利。

(三)未來健保應給付基因檢測費用,讓病人的基因變異狀況能被探知,從而精準用藥。而藥物給付方面,可望以基因檢測結果給付對應藥物費用,提升成本效益。

(四)坊間雖有多家生技公司推出基因套組的檢測,政府應該有監管及認證機制,以確保檢測的準確性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