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簡介

 大腸直腸癌簡介

 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組主任 彭汪嘉康中央研究院院士

   根據2003年衛生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結直腸癌在目前國人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排名第三,而據2000年的報告,發生率在男性每10萬人為35.8,而女性則每10萬人為23.73。發生率自1983年為1624人,到2001年為7366人,呈持續上升。結直腸癌的年齡個別的發生率差距甚大,絕少數的病患在30歲以下發生率隨年齡而急遽上昇沒有緩解;2003年的報告並指出死亡率在男性為18.5,女性為14.4。

  結直腸癌形成的原因很複雜,年齡是因素、家族史又是另一個因素,家族中如有一位一等親的家人罹患結直腸癌,則其罹患結直腸癌的比率為一般民眾的2~4倍,如有二位一等親的患者,則其危險性提高至3~6倍。國民健康局為了提高民眾對對結直腸癌的警覺性,自93年起已陸續推動"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等活動,今年更與台灣癌症基因會共同舉辦"篩檢拿獎金"活動,希望能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尤其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顯性遺傳的病患,自少年時期開始,在大腸上已長出上百顆的息肉,約35歲時就開始出現症狀,而且65%其息肉開始轉變成癌症,45歲時發生大腸癌的比率則超過90%,到50歲時,發生率往往是100%,這類病患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必須作大腸切除手術,以避免不能治療之癌症;另一類遺傳性非瘜肉症的大腸癌也被估計終身發生大腸癌的機會,可能高達80%。

  中國人有句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讓我們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先見之明,目前我們已證實飲食中的高熱量、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與腸癌有密切的關係。

  1971年一位美國外科醫師Dr. Daniel Burkitt發表了一篇突破性的流行病學報告,他在南非行醫多年發現很多慢性病,如腸癌、憩室小囊炎、膽結石及心臟血管硬化等疾病,多好發於白人、西方人,卻很少發生在當地黑人,經過深入調查,發現當地黑人及白人飲食上的差別,黑人進食的芋頭、菜根中,含大量的纖維素,通便次數亦頻繁,使糞便中的毒物不易引發腸子惡化。反之,白人進食多以肉類為主,常常發生便秘的困擾。他的觀察後來也得到了證實:大量的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等,不但可以預防大腸直腸癌,並可以減少其他癌症,如乳癌、食道癌、胃癌、攝護腺癌及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發生,另外,抽菸及過量的飲食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機。年齡本身實際上也是一個危險因子,90%罹患大腸癌的年齡多在50歲以上,僅有少數的病人在不到20歲時罹患大腸癌。

  適當的運動也被證實為減少罹患大腸癌的要素,其他如有慢性發炎性腸疾、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腸炎超過8年的病史病人,應定期追蹤。另外,如曾經罹患過腸癌或乳癌、卵巢癌、子宮頸癌的女性,大約有六分之一的機會罹患大腸癌。

  結直腸癌發生率雖高,但是如能早期發現、早期切除治療,存活率和一般疾病無異。一個瘜肉轉變成癌症,需要10年、20年、30年之久,如能及時預防,就不需經過這些治療之苦。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對癌症預防在飲食上有多項建議,如避免肥胖、注意進食的總熱量、天天5蔬果、改變生活習慣、不抽煙、不酗酒、不食用燻烤或硝酸食物。

  台灣癌症基金會爲了讓民眾對大腸腸有更完整認識,特別針對此一主題從早期預防、早期診斷、適當有效的治療至預後保健等,規劃系列的報導,以提升民眾對大腸癌之警覺性。

 

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症歷年來發生人數

單位:人

性別      年

民國72年

民國75年

民國80年

民國85年

民國90年

男性

935

1,205

1,934

3,030

4,178

女性

689

844

1,485

2,244

3,188

總計

1,624

2,049

3,410

5,247

7,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