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膽囊癌

膽 囊 癌 Gallbladder Cancer


文/消化醫學基金會王德宏教授

一、背景:
       膽囊癌是膽道系統最常見的癌症,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九十六年之統計,膽囊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八位,是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十位,九十四年初次診斷為膽囊癌約有704多人。發生膽囊癌的原因至今依然不明,許多人提出各種假說,包括:膽石症之慢性刺激、膽汁滯留、感染原、炎性腸道疾病、或者原先良性腺瘤惡化而來等等說法,都未能證實,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膽結石會導致膽囊癌的說法。
事實上,長期追蹤無症狀之膽石症患者,僅有不到1%之病人會罹患膽囊癌。因此這項說法是否可信,仍有待證實。此外,還有一些情形很容易合併膽囊癌:磁化膽囊,這是一種膽囊慢性炎症的終期,約有12.5%至62%的磁化膽囊病例會併發膽囊癌。潰瘍性大腸炎病人發生膽道癌症之危險性為2%,約為正常人之五倍到二十一倍,這也是一種危險因子。除此之外,近年來被提出來認為與膽囊癌相關的另一個危險因子是膽胰管合流異常。


二、症狀:
       膽囊癌好發年齡在六十至七十歲之間,男女之比例與膽石症相似,男性與女性之比約為一比三。雖然很多膽囊癌病人都有很長的患病史,但也有少數病人完全沒有症狀,是因為作超音波檢查時才被發現的,一般常見的是膽石症或膽囊炎症狀,也有一些末期病人會表現出癌症的症狀。常見的症狀為右上腹痛或上腹痛、體重減輕、黃疸、厭食、嘔吐、噁心等。有症狀之膽囊癌可分為五種表現方式:
1. 大多數的病人以慢性膽囊炎之症狀為表現,包括腹痛、噁心、嘔吐等。
2. 約有1/3~1/4的病人以類似膽管癌或胰臟癌之方式表現,其症狀主要為黃疸、體重減輕、腹痛為表現。
3. 約有1/4的病人發現時是以其他臟器(如肝臟、肺臟)之癌症症狀表現,這由於膽囊癌直接侵襲或轉移所致。
4. 約有七分之一的病人是以急性膽囊炎為表現,其症狀為右上腹痛、發燒、畏寒、腹部壓痛、反彈痛等。
5. 極少數以其他腸胃症狀表現,例如上消化道出血或潰瘍痛等。
6. 有些病人完全沒有異常,是利用超音波等工具篩檢出來的。


三、診斷:
       超音波掃描是診斷膽囊癌最佳工具,電腦斷層掃描也可以觀察到膽囊內之低緻密度腫瘤。另外一些較具侵襲性的檢查,雖然未能直接觀察到膽囊癌本身,但可以看到膽囊癌侵犯到膽囊管或其他膽管之變化。無論如何,最方便可行的超音波掃描在各國都是篩檢膽囊癌的第一線工具,它不具侵襲性,且能診斷大多數的膽囊癌,是目前最佳診斷利器。


四、治療:
      膽囊癌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對於早期癌,手術切除膽囊後多半可以得到很好的結果。反之,如果腫瘤已經侵犯到附近臟器(例如肝臟),則手術時不但要切除膽囊,也要作部份肝臟切除術。已經轉移到其他內臟(例如肺臟、骨頭等)之膽囊癌可以作放射線療法或化學療法,但效果通常都很差。


五、預後:
      膽囊癌的預後呈兩極化。如果膽囊癌是在很早期被發現(例如無症狀的人作超音波掃描時偶然發現腫瘤,或者為了膽結石而切除膽 囊時偶然發現有膽囊癌),則手術後的成績很好,多半可以存活五年以上。反之,如果是進行到末期的膽囊癌,很少能活到五年以上。


六、高危險因子及預防:
      膽囊炎、膽結石、磁化膽囊、膽胰管合流異常都是膽囊癌的高危險因子,一旦發現有以上膽囊疾病,應早期手術切除膽囊。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應定期以超音波掃描追蹤膽囊。此外,如果膽囊內有息肉或息肉樣病變,更應定期追蹤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