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胰臟癌

淺談胰臟癌

                                                                                                                                文/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 張俊彥 醫師

       從歷年衛生署癌症登記報告中的統計數字來看,胰臟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間的差距甚大。民國八十八年死於胰臟癌共有873人,死亡率達到每十萬人口中有3.96人死於胰臟癌,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九位。在88年的統計中其發生率在10位以外。雖然胰臟癌的發生率比較上不算高,但死亡率卻不低,這代表了其惡性度相當高,在治療上極不易處理。

       在了解胰臟癌之前,應先了解胰臟組織的位置和功能?胰臟是一柔軟長形的腺體,它位於後腹膜腔,長約15至20公分,寬約2.5公分,重量約75~100公克。胰臟可分為三部分;頭部,體部和尾部。頭部連接於十二指腸部分;中央為體部;末端尖細者為尾部,胰臟細胞的主要功能為1.內分泌作用-主要為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分泌失調會導致糖尿病的發生;2.外分泌作用-可分泌消化性酵素,進行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作用。

       胰臟癌即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約92%的胰臟癌為腺癌,它源自胰外分泌腺體,胰臟癌在胰臟頭部的發生率約60%,體部約15%,尾部約5 %,其餘20%則可能侵犯整個胰臟。造成胰臟癌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抽煙者得胰臟癌的機會為正常人的2至3倍;部分研究認為酗酒者、糖尿病患者,長期接觸石油產品或各種溶劑者,得胰臟癌的機會相對增高。

       由於胰臟位在一隱密的位置,當有病變發生時,可能沒有症狀或出現與上腸胃道疾病類似症狀,極可能為人們所疏忽,常只在病人出現明顯症狀時,才就醫診斷出來。胰臟癌的症狀,依發生的位置而有不同,若病灶位於頭部,病患可能會出現黃疸,體重減輕,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狀,當腫瘤壓迫到膽管時,病人會出現黃疸,皮膚癢,若造成疸管完全阻塞時,膽汁無法排出,因此糞便沒有黃的顏色,而變成灰白色,有些病人甚至發生發燒、畏寒等情形。但若病灶發生在體部或尾部,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直到腫瘤長得很大時才被發現,這也是胰臟癌極難治療的原因之一。

       胰臟癌的診斷主要靠電腦斷層,超音波或核磁共振等放射線儀器的檢查。電腦斷層檢查是最好的檢查方式,約可發現80%的胰臟病灶,但也有20%的胰臟癌患者並未發現明顯病灶,而只是胰臟腫大而已,其它輔助的檢查方式有內視鏡逆行性膽囊、膽管胰臟攝影,檢查血清中CEA和CA19-9兩種腫瘤標記,但是不是CEA或CA19-9升高的患者均罹患胰臟癌,也有可能得到其它腸胃道的癌症。

       胰臟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如果胰臟癌尚屬可切除的範圍,則應以手術切除為最優先考量。胰臟頭部的癌症通常進行部分胰臟和十二指腸切除術,位於尾部的癌症,目前多作部分的末端切除。原則上手術若能保留10-20%的胰臟,並不會造成內分泌或外分泌的失調,但若切除部位過大,會造成嚴重的分泌功能喪失,影響身體的營養及代謝功能。雖然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式,但也只有20%~30%的病人可接受根除性的切除,主要是因為這些位置的腫瘤大到一定的程度才會被發現,而此時幾乎已無法切除了。

       當腫瘤無法完全切除或疾病復發時,病人可能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的目的主要為減輕病人疼痛的症狀,但此治療對整體的存活率並無太大的幫助。而傳統的化學治療對胰臟癌的治療效果也有限。常用的藥物為5-FU,但反應率最多只有20%,目前新上市的化學藥物Gemcitabine,臨床研究顯示,若合併此兩種藥,可減少病人的疼痛,改善生活品質,但並無法延長病人的壽命,目前此兩種藥物台灣均已上市,並有健保給付。

       胰臟癌是一種非常棘手的癌症,其困難在於很難早期診斷,或診斷時病人已屬於晚期患者。整體而言,5年的存活率低於5%,雖然目前有一些新藥上市,但效果有限,仍依賴醫界更加努力,以期找到好的方法早期診斷和治療胰臟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