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癌症論壇/乳癌第四期不等於末期!


 

化療、放療已經不是乳癌開刀後的標準作業模式,藉由基因檢測,乳癌病患可以在初期判定自己是否屬高復發危險群,進而做更適合自己的治療。

三軍總醫院前院長、國防醫學院教授俞志誠在《康健》癌症趨勢論壇中談到,精準醫療已是未來醫療的必然趨勢,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甚至在2015年提撥2.15億美元來推動精準醫療的研究。簡而言之,精準醫療「就是個人化醫療,以短期來說是基因檢測,長期就是健康管理,」他解釋,包括蛋白質組學、分子影像、生物資訊等都是方法。

俞志誠

(林后駿 攝)

針對基因檢測,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戴明燊將基因比做孩童,在癌症初期無法得知未來的復發風險,正如同人們無法得知孩童長大後是否會變壞一樣。但透過基因檢測的方式,卻可以推測病患未來是否會屬於復發高風險群。

三十多歲的年輕乳癌病友Kelly在會中現身說法,分享自己依基因檢測選擇治療的經驗。

(林后駿 攝)

罹患一期乳癌的她因為不想化、放療,將化驗檢體送往美國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進行放、化療對將來是否復發的機率差異甚小,於是手術局部切除後,就沒再做任何後續治療,預後也十分良好。然而想生孩子的她卻背著醫師偷偷吃排卵藥、打排卵針,癌症才因此復發,不過這次,她依舊進行基因檢測,又發現仍屬低風險族群,因此這次的治療採用全切及乳房重建等外科手術為主,不做放、化等後續治療,至今3年並未復發。

但是對乳癌末期的病人來說,基因檢測的意義卻不大,因為基因檢測最主要是在判斷初期癌症手術之後,放、化療對病人是否能產生顯著療效。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的癌症卻不等於末期,戴明燊指出,第四期癌症的治癒率愈來愈高,許多被判定為第四期的患者,平均存活期都在3年以上,5年、10 年,甚至存活20年都大有人在。

一位83歲老太太被診斷為乳癌第四期,有骨骼、肺部等多處轉移,當時以荷爾蒙治療為主,因骨折躺在病床3個月的老太太,接受治療後可以坐起來,從坐著輪椅回診到後來竟不需外傭攙扶,復原狀況良好。戴明燊以此鼓勵病友,不要因為被判定為第四期就失去失望。

(林后駿 攝)

另一位病友褚家玲(筆名竹君),上有高齡90多歲的老母要照顧,身旁有不會說中文的外籍夫婿,第一次檢查出乳癌就被醫師宣判只有2年可活,後來更歷經4次復發,被建議終身化療,但現在卻也堂堂邁入第9年,她用自己的經驗鼓勵病友:「癌後的人生雖然有刀疤、有印記,還是要手牽手,互相打氣,癌症給了我一個禮物,我還活著就要開心的活。」

她鼓勵癌友每天吃維他命ABCD, A是active積極樂觀,B是benevolent愛心,C是courage勇氣,D是determination有決心,永不放棄,「跟自己說一聲辛苦了,但路還要繼續走下去。」她也要求在場的觀眾相互擁抱,感謝抗癌路上的親友相伴,場面溫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