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翻轉三陰性乳癌三高命運精準用藥助延命
然而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的改變,台灣乳癌患者一方面平均年齡逐漸年長,但另一方面仍有不少年輕患者,好發年齡約比歐美國家年輕十歲。統計顯示透過篩檢發現的個案,早期所佔的比率較高;且經過適當的治療5年存活率第零期為97.5%、第一期為95.6%,因此國人仍需共同努力宣導乳癌防治的觀念,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四倍)
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
較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
可能危險因子(致癌相對機率未確定)
女性朋友記得要每個月定期關心自己,審視觸摸自己的乳房是否有硬塊或不正常的分泌物,如有異常應盡速到醫院看診。
如有異常,請儘早至乳房外科就診。
外科醫師除了憑藉有經驗的觸診可分辨大部分腫塊的良惡性,對於觸摸不到或腫塊不明顯的情況, 乳房超音波檢查和乳房X光攝影, 是不可或缺的診斷利器。乳房超音波檢查及乳房X光攝影的運用,是依病人的年齡、腫塊是否清楚觸摸得到而有所不同。乳房超音波檢查的準確度容易受操作者以及機器解像力的影響,乳房X光攝影則為較標準化的檢查。對於無法觸摸檢測出的早期乳癌,乳房X光攝影可輕易偵測出伴隨的鈣化點,乳房超音波則比較不容易偵測到。乳房X光攝影除用於評估理學檢查觸摸到的乳房腫塊,其最大的長處乃在於偵測無症狀婦女所無法觸摸檢測出的腫塊。
基本上,乳房超音波檢查為一非侵襲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年輕的婦女,尤其小於35歲的婦女,受放射線影響可能較大,不宜以乳房X光攝影做初步評估,因此超音波檢查即是35歲以下婦女第一優先檢查。對於一個可清楚觸摸到的腫塊,其可能的診斷包括:乳癌、良性纖維腺瘤、單純囊腫以及纖維囊腫等,對於典型的病例,超音波可輕易地診斷,其準確度甚至高過乳房X光攝影。在年輕女性及東方婦女腺體較緻密的乳房,超音波往往可以偵測到乳房X光攝影所未查覺的腫塊。因此乳房X光攝影若顯現病人乳房組織較為緻密,則超音波檢查是不可或缺的輔助檢查。超音波也可用於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者粗針組織切片檢查。
對於50歲以上的婦女,乳房X光攝影可說是最佳的篩檢工具。若乳房X光攝影看到不規則的腫塊或是密集的不規則顯微鈣化點,則可能表示有早期乳癌病灶之存在,此時可以使用立體定位將此病灶切除。基本上,乳房超音波與乳房X光攝影在乳房疾病的診斷上各有長處,兩者相輔相成,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切片檢查,也可提供外科醫師必要的訊息,對往後的治療計劃有相當大的影響。此外,可以偵測出摸不到的早期乳癌,更是早期發現乳癌的兩大利器。
當超音波或X光攝影發現乳房病灶而無法分辨良惡性時,取出適量的組織作病理檢查,是診斷的黃金標準。取得切片組織的方式包括細針抽吸的細胞學檢查、粗針穿刺、傳統手術切片及顯微鈣化點立體定位等等。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是以空針及21~23號細針頭,刺入腫塊做多次抽吸,取得足夠細胞做病理檢查,方便易做,不需麻醉,無傷口且診斷率相當高,可避免不必要的切片手術,缺點是不易評估組織形態和侵犯情形,不宜單獨用以決定手術的處理原則。粗針穿刺的技術近年來大有進展,可借助超音波或X光攝影的導引下,新式儀器可經由同一傷口多次進出,取得足夠的組織,可確實評估組織形態和侵犯情形,小的病灶甚至可完全切除,可惜耗材的成本有待降低。傳統手術切片,可完整評估組織形態和侵犯區域,高度懷疑是乳癌的患者,仍是最常用方式。在乳房X光攝影成為日漸普遍的篩檢工具的趨勢下,一些無症狀而以顯微鈣化點表現的早期乳癌,可借助透過立體定位,以鋼線定位病灶, 再以外科手術取出標定區塊加以檢驗,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新進的核磁共振及正子掃描可發現微小病灶及遠處轉移,在高危險群及疑似復發的病人,還可輔助傳統超音波及乳房攝影的不足。在接受過完整檢查後,常聽醫生說妳不是乳癌,但是有纖維囊腫、纖維腺瘤管內乳頭瘤等等。其實檢查只是提供診斷的參考,做為後續處理的依據,如果醫師告知半年或一年後再追蹤檢查,大部分無需擔心。乳癌的表現以無痛性的腫塊最多,多半是邊緣不明顯的硬塊,固定不動,且生長速度特別快,約佔90%,其他依次有摸到腋下淋巴結、乳頭異樣分泌物、乳頭皮膚橘皮樣變化、皮膚潰爛等等,單純以疼痛表現的不到10%。
零 期
即原位癌,為最早期乳癌,癌細胞仍在乳腺管基底層內
第一期
腫瘤小於兩公分以下的浸潤癌且腋下淋巴結無癌轉移。
第二期
腫瘤在兩公分至五公分之間的浸潤癌;或腫瘤小於兩公分但腋下淋巴結有癌轉移。
第三期
局部廣泛性乳癌,腫瘤大於五公分的浸潤癌且腋下淋巴結有任何癌轉移或有胸壁皮膚的浸潤乳癌。
第四期
轉移性乳癌,已有遠處器官轉移 (如肝、肺、骨) 等。
簡單而言,零期乳癌表示原位癌,亦即癌細胞尚未侵犯到乳房間質。其治療方式為乳房保留手術加上輔助性放射線治療或單純性全乳房切除手術,並不需要腋下淋巴結廓清術及術後輔助性化療。若原位癌只接受乳房保留手術,且癌細胞本身是荷爾蒙受體陽性,則建議口服五年的Tamoxifen。至於第一期及第二期乳癌,其手術治療仍是乳房保留手術加上輔助性放射線治療,或全乳房切除術,此外,腋下淋巴結廓清術或哨兵淋巴結切片檢查是絕對有必要的。
大部分第三期的乳癌病人,一開始就施以手術治療並無法清除全部的腫瘤,因此建議先接受含有anthracyclin或taxane的術前化學治療,若因而腫瘤縮小,其後的治療方式則與先前提到的第一、二期治療方式相當。第四期的乳癌代表有遠處的癌細胞轉移,治療上以藥物為主。若是癌細胞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且僅有骨骼或軟組織的轉移,則可以先行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治療。若是癌細胞是荷爾蒙受體陰性或有內臟(如肝、肺)的轉移,則以化學治療為主,此時應否額外使用Herceptin,則決定於癌細胞是否有Her-2基因的過度表現。
術後的輔助藥物治療策略決定於腋下淋巴結有癌細胞轉移的數目,癌細胞荷爾蒙接受體的有無,腫瘤的大小,癌細胞Her-2基因的表達與否,病人的年齡及月經的狀況。簡言之,目前的共識是腫瘤大於一公分,則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是有必要的。至於輔助性化療藥物的內容,則應由腫瘤內科醫師決定是否使用含有anthracyclin及taxane的處方。此外,若是有腋下淋巴結轉移或是腫瘤大於五公分,則應考慮進一步放射線治療。若癌細胞荷爾蒙受體陽性,則停經前婦女應接受五年的Tamoxifen,而停經後婦女可使用Tamoxifen或新一代的抗荷爾蒙藥物如Anastrozole、Letrozole、Exemestane等。至於Her-2基因若有過度表現,使用輔助性Herceptin治療的初步臨床試驗結果是非常受肯定的。
以上乳癌的治療方式,乃是簡單原則性的論述,詳細的治療方針及內容,病患仍應與乳癌的專業醫師們討論。
根據淋巴腺是否轉移、原發腫瘤大小、癌細胞分化級數、有無荷爾蒙接受體、腫瘤組織類別、細胞增生速率等因子皆可影響病人的預後。了解預後因子可幫助醫師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及評估病人復原或痊癒的機會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