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愈方便愈不安全 潛藏在你身邊的隱形殺手


 

現代人的生活多半相當忙碌,也因此外食的機會相當多,每次到了用餐時間,無論是美食街、便利商店、速食店,或是路邊的自助餐店及各式餐廳,常可見到大排長龍的景象。但是外食雖然為上班族帶來了方便性,但其中其實也隱藏了一些對於消費者健康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危機,譬如容器的安全性、及食材的品質與安全。本文僅利用有限的篇幅,簡介一些較常見、重要且可能與外食有關的環境毒物之種類、對人體可能產生的危害、及如何減少暴露的方法。

一、 食用容器及餐具

(一)免洗筷:

免洗筷雖然使用上非常方便,也有助於減少一些經口傳染的疾病(如A型肝炎),但用後即丟的使用方式其實並不環保。此外免洗筷在製造過程中會使用二氧化硫燻蒸,以達到漂白的作用,之後再水煮去除竹筷上殘留的二氧化硫;但少數不法廠商為降低成本而省略水煮步驟,導致免洗筷上可能殘留過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及其相關化合物亞硫酸鹽除了可用於免洗筷的漂白用途,也可用於乾果及醃菜等不同種類食物的防腐漂白,具有抗菌和防止食物褐變的功效。二氧化硫及亞硫酸鹽之毒性並不高,在一般食用狀況下,應該不會超過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的耐受量(0.7毫克;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可耐受的量為42毫克),而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不過少數人可能因缺乏二氧化硫的代謝酵素或因過量的二氧化硫殘留而產生過敏反應,導致氣喘、呼吸困難及頭痛、噁心等症狀。

二氧化硫可溶於水,因此清洗和烹煮都可以除去免洗筷及食物中大部分殘留的二氧化硫。消費者在使用免洗筷時,可以注意免洗筷是否顏色過白、聞起來有無酸味,以分辨免洗筷是否二氧化硫過量殘留。另外使用前用熱水洗過,也可以避免過量的二氧化硫暴露。當然如果能自備環保筷,更可確保自身安全,並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至於在環保筷的材質選擇部分,建議可以選用不銹鋼或材質較佳的木筷與竹筷,並於每次使用後立即清洗晾乾,以避免細菌孳生。另外筷子接觸食物的部份應盡量避免選用塗有顏色的筷子,以免有鉛、鎘等重金屬殘留的可能性。

(二)食品容器:

食品容器如碗盤、便當盒及飲料杯等,最常見的材質為塑膠製品,另外也可能為陶瓷、玻璃、木頭及防水紙等材質。在前述諸多材質中,消費者對於塑膠材質的安全性可能疑慮最多;特別是在2011年國內發生大規模的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塑化劑汙染食品的事件之後,再加上媒體經常報導不同塑膠材質食品容器(如咖啡杯蓋)可能的健康危害,更讓消費者在使用塑膠容器時難免會擔心。

塑膠為不易自然分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因為具有輕便耐用的特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機會非常多,特別是台灣更有塑膠王國的稱號。由於掩埋並不會分解,為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塑膠在使用後必須分類回收處理。塑膠材質之辨識碼由1-7號不等,多半以三角形、內書有數字的圖案印在容器或包裝上,以利回收。不同的塑膠依其分類碼分別簡介如下:

  • 1號塑膠為PET (polyethylene terphthalates,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俗稱寶特瓶),質量輕、韌性佳、耐酸鹼、攜帶及使用方便,加上不透氣、不揮發,因此廣泛的被用於各種容器,特別是飲料容器的製造。PET一般並無毒性,也不會增加罹癌的機會,但其耐熱性差,通常僅能耐繞60-85℃。

  • 2號塑膠為HDPE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高密度聚乙烯),硬度大,且可耐各種腐蝕性液體的侵蝕,耐熱度約90-110℃,因此常被用於製造塑膠袋、軟片盒、廚具、電池外殼、紙容器表面的PE淋膜、及食用油容器等。HDPE一般無毒性,即使在極高濃度下,也僅對動物產生可逆性的肝臟傷害(如肝脂肪增加);另外PE不會增加罹癌的機會,因此在使用上具有相當的安全性。

  • 3號塑膠為PVC (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因為具有易加工及可塑性等特質,在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主要用於非食品容器,如電線、水管、雨衣、建材、及各類醫療器材等。PVC本身為聚合物,一般而言並無毒性,但PVC並不耐熱(60-80℃),此外PVC的成分氯乙烯單體為已知的人類確定(第一級)致癌物,與肝臟罕見的惡性血管腫瘤(angiosarcoma)有明顯相關,而早年的食品容器檢驗曾驗出部分PVC容器有殘留氯乙烯的情況,因此使用PVC盛裝食物並不適宜。另外PVC為增加其可塑性及延展性,幾乎都會添加入塑化劑(可塑劑、plasticizers),譬如DEHP、DINP、DB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成份。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具有環境荷爾蒙(或稱內分泌干擾物質)的作用,如過量攝入會在體內產生類似荷爾蒙的作用,干擾人體本身的內分泌系統作用,進而影響個體的生長、發育、恆定的維持以及生殖等作用,特別對男性嬰幼兒的影響更大。再者此類化合物也可能與兒童過敏、過動症、及成人的肥胖與糖尿病等疾病有關,而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中最常被使用的DEHP,也被認為可能與肝癌及睪丸癌等癌症有關(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將DEHP歸類為2B級、對人類為可能的致癌物);不過其致癌作用目前僅有動物的證據,並無人類致癌的證據,因此DEHP是否會導致人類的癌症,仍有待研究。由於鄰苯二甲酸酯類可能會產生多種健康危害,因此在購買食品容器或保鮮膜時,應避免選用PVC材質的產品。

  • 4號塑膠為LDPE (low-density polyethylene,低密度聚乙烯),耐熱溫度為70-90℃,主要用於製造包裝食物、衣物、一般消費品的塑膠袋及塑膠膜。LDPE之毒性與HDPE相同,一般而言並不會產生毒性。

  • 5號塑膠為PP (polypropylene,聚丙烯),材質韌性佳、可抗酸鹼、耐熱(100-140℃),因此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諸如豆(米)漿瓶、微波容器、吸管、垃圾桶、水桶、洗衣袋、針筒、防護衣、汽車或電器製品等。PP並無口服毒性,也不會增加人類罹癌的機會,因此在塑膠容器中為較理想的食品容器材質。

  • 6號塑膠為PS (polystyrene,聚苯乙烯)、吸水性低且安定性佳,未發泡的PS用於食品容器,如養樂多盒及外帶飲料杯等;發泡後的PS,則廣泛用於一次性使用的餐具,如保麗龍免洗餐具、部份泡麵碗及蛋糕盒等。PS一般無口服毒性,但其成份苯乙烯(styrene)在高濃度下會導致呼吸道、黏膜及皮膚刺激,也可能危害肝臟、胰臟及神經系統。另外PS並不會增加罹癌的機會,不過苯乙烯則被認為可能與白血病、淋巴癌等癌症有關(IARC將苯乙烯歸類為2B級、對人類為可能的致癌物)。PS用於咖啡等熱飲的杯蓋,近年來一再被媒體報導可能會危害健康或致癌,雖然此一說法缺乏科學實證,但消費者難免會有疑慮。由於杯蓋可以選用PP材質,因此國內廠商多半已將熱飲的杯蓋改用PP材質。

  • 7號塑膠為前述6類塑膠以外的其他塑膠製品,種類繁多,較常見者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美耐皿(melamine)、及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等。其中PC可能釋出雙酚A (bisphenol A、BPA),美耐皿則可能釋出甲醛及三聚氰胺,是較常被媒體報導可能會危害健康的7號塑膠材質。聚碳酸酯塑膠製品具有質輕、透明、耐熱及耐衝擊等優點,因此常被用於製造奶瓶、水瓶、運動器材、眼鏡、CD、DVD、及家用電器等。PC可能釋出的雙酚A對於人體具有環境荷爾蒙的作用,雖然其作用並不強,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雙酚A即使在低劑量下,也可能在動物導致乳癌、前列腺癌、雄性生殖器官缺陷、雌性早熟、甲狀腺功能異常、肥胖,甚至行為異常等問題。而在人類也有一些研究顯示雙酚A與心臟病、糖尿病、肝生化指數異常、流產、女性幼童外向、男性性慾降低及荷爾蒙濃度降低可能有相關。由於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雙酚A可能危害人體的健康,因此很多國家(包括國內)皆已禁止使用PC材質製造奶瓶;有部分先進國家也已經開始管制會釋出雙酚A的環氧樹脂,不得用於嬰幼兒食品容器的內襯。

  • 美耐皿為含甲醛及三聚氰胺的一種耐熱樹脂(110-130℃),廣泛用於餐具、地板及桌子等建材。材質好的美耐皿餐具基本上不會或僅會釋出極微量的甲醛及三聚氰胺,因此偶而使用並不會超過現行法規不得驗出甲醛及三聚氰胺溶出限量不得超過2.5ppm的規範,因此也不致於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但如不慎選用材質不佳的美耐皿餐具,則兩者皆可能釋出,其中過量的三聚氰胺可以在腎小管結晶沉澱,導致腎臟發炎、結石及膀胱結石,至於甲醛為常用的工業化學物,廣泛被運用於各種建材、家具、防皺衣物、及黏著劑之製造,並用於病理標本的防腐(俗稱福馬林)。甲醛揮發性高,所以對於人體的危害主要來自吸入,其次才是皮膚暴露。甲醛對於人體可產生呼吸道刺激及過敏等急慢性毒性;另外甲醛為人類確定的致癌物,與鼻腔癌、鼻竇癌及白血病癌症很可能有關。為減少不必要的甲醛及三聚氰胺暴露,建議除非可以確定材質之安全性,否則最好還是不要用美耐皿餐具盛裝熱食。

(三)其他餐具

除了前述的食品容器,其他諸如湯匙、吸管等餐具,建議最好也是選用環保的餐具或自備餐具,如果選用塑膠餐具時,可以依具上述有關塑膠材質的說明,選擇PP或其他較安全的材質。

二、蔬果的農藥殘留:

以往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顯示每日如果充足均衡的攝取蔬果,將有助於人們促進健康並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風與癌症等慢性病,因此鼓勵多吃蔬果一直都是食品營養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對於繁忙的外食族而言,在多吃及享用蔬果的美味時,如何選擇安全的蔬果,可能是大家最關心的議題。如果自己可以在家烹調的話,由於可以充份挑選及洗滌蔬果,因此蔬果農藥殘留超標的機會應該是少之又少。至於外食者,由於不清楚商家如何挑選及清洗蔬果,因此除了應挑選較具信譽的商家用餐外,並瞭解其蔬果的來源是否經政府認證;在挑選蔬果時也可以盡量選擇當令的蔬果,並且不要刻意挑選外觀毫無昆蟲咬傷的蔬果,也不要選購外表留有藥斑或不正常化學藥品氣味的蔬果。此外蔬果的選擇宜多樣化,以分散可能的風險。食用水果如果可以外帶的話,則可以回到工作地點後再以流動清水自行洗滌5-15分鐘,以確保食的安全。

雖然媒體經常報導蔬果農藥殘留超標的訊息,但因為農藥超標導致急性中毒的可能性其實極為罕見,不過如過長期慢性的過量暴露,是有可能導致健康的不良影響。譬如以往有研究顯示有機磷等殺蟲劑可能具有環境荷爾蒙作用,並可能與過動症等疾病有關,雖然其因果相關性還有待確定,但如能避免不必要的長期過量暴露,應可更加確保消費者的安全。

外食者除了應注意飲食容器、餐具的安全及蔬果農藥殘留等隱形危害,其實更應該注意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等食品營養的細節。三高飲食已知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有顯著相關,而這些慢性疾病又始終位居十大死因的前幾名,因此在日常的飲食中,如能少鹽、少油、少糖,並配合規律的運動及戒除吸菸、飲酒及嚼檳榔等不良習慣,再注意飲食的安全,則多數人應該都可以有個健康快樂的優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