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健康檢查-「找健康」的源頭


 

身為台灣預防醫學的推動者,這二十年來民眾對預防醫學的態度,從早期健檢目的是為了「找疾病」,到近年來健康管理意識抬頭的「找健康」,即使這個呼籲民眾珍視自身與家人健康的希望工程艱辛,但看到一個個從「健康檢查」開始而翻轉健康情況的人越來越多,著實感到欣慰與滿足!在此分享民眾常見的健康檢查經驗給讀者們,希望有幸藉此一文,為大家開起找健康的源頭!

選擇「對的」健檢單位

面對健診中心、醫學中心各式健康檢查單位,健檢套餐與價格讓人茫然不知所措。許多人在這時陷入一種迷思,就是誤以為健康檢查都大同小異,只要俗擱大碗就可以。結果很可能得到不愉快的經驗,最後將接受健檢視為畏途。一般建議可以從「醫療品質」與「服務品質」來觀察並選擇合適自己的健檢單位。

選擇「醫療品質」好的健檢單位應具備以下條件: 1 . 專業醫護人員與檢驗師、2 . 完備且新穎的檢驗設備與儀器、3 . 檢驗品質的控管、4.後續的醫療諮詢服務。

而如何了解「服務品質」的優劣, 則可從以下原則檢視:

  1. 醫檢分離:醫檢分離可降低院內感染的機率。將醫療過程與健康檢查做明確的劃分,讓受檢者在專屬的環境下受檢是非常重要的。
  2. 完善的健檢流程設計:健檢動線設計流暢、不受干擾,以維持一定的健檢品質。
  3. 受檢者、醫護人員間的溝通:檢查前中後皆須有專業醫護人員引導,使受檢者可以即時明白項目內容並配合檢查動作。
  4. 個別諮詢與解說:檢驗結果是否有主治級以上醫師負責個案報告解說,使受檢者對結果充分瞭解,進而釐清身體狀況與疑惑。

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健檢項目

健檢項目並非愈多愈好、或是愈貴愈有效,而是應先和預防醫學機構的醫療人員溝通,以最經濟的方式做到最有效率的檢查,以避免盲目健檢的狀況產生。最佳的做法是事先詳細提供下列資料:

  1. 個人病史:自己過去曾罹患的疾病,如肝炎帶原、脂肪肝、膽結石、消化道潰瘍等。
  2. 家族病史:是不是有家族遺傳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地中海型貧血、癌症等。
  3. 個人生活習慣:是否抽菸、喝酒、嚼檳榔、熬夜、憋尿、常吃燒烤或醃漬物、不運動等。

綜合以上資訊後, 再與健檢單位討論健檢項目,從必要的基礎健檢項目包括驗尿、血液常規檢查,檢測血糖、血脂及肝、腎功能,還有B、C型肝炎等基本健檢項目,前述檢項基本並不完整, 應該再搭配胸部X 光、心電圖與掃描肝、膽、胰等內臟的腹部超音波等儀器檢查器官健康情況;此外,過去4 0歲以上才需進一步做腸、胃內視鏡檢查,如今消化道疾病已有年輕化趨勢,若考量自己三餐老是外食、喜好油炸重口味,愛吃肉且青菜量攝取不足者,那麼年過3 0歲可就要開始檢查,尤其從小飲食習慣過度油膩者,以及從國人流行病學觀點來看,家中有癌症病史者,亦可提早進行癌症篩檢。

高階影像檢查費用高 應視需求加選

做完基本完整的檢項後可再根據年齡、性別與個人健康需求加選甲狀腺、頸動脈、心臟、泌尿系統等超音波影像檢查。近年來高階的影像醫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成為某些民眾健檢升級的項目,這部分由於檢查費用較高,建議可先諮詢醫師,由醫師評估,若本身有較高風險疾病疑慮時才加選,例如有家族病史、抽菸、曾患肺結核或有肺癌疑慮的患者,只照胸部X光仍不安心時,可選擇不需要施打顯影劑的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以偵測早期肺部腫瘤,必要時再做更高階的全身核磁共振掃描。而男性年輕時就易出現的心血管疾病,則可藉由心臟電腦斷層幫助診斷,風險比起使用心導管為低。

少了癌症篩檢 健康檢查就不完整

近幾年台灣罹癌人數前三名分別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女性則應重視乳癌。這些癌症各有相對應的檢查項目,民眾在接受健檢前,應該先接受醫師評估及規畫,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檢查項目。

以腸癌篩檢為例, 多以糞便潛血檢查為主,畢竟現代人有腸瘜肉的比例很高,約每2人就有1 人有大腸瘜肉, 建議有家族病史、或是有大腸瘜肉的民眾,除了糞便潛血檢查之外,更應提早做大腸鏡檢查。肝癌則以超音波、B肝、C肝、胎兒蛋白等篩檢為主,如有需要也可配合B肝、C肝病毒量的篩檢。

近年來許多名人因肺癌過世, 讓國人益加重視肺癌篩檢。檢驗前可先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瞄,否則可先接受胸部X光,視情況再由醫師協助評估進一步檢測的必要性。

至於乳癌, 建議女性首次接受乳房篩檢時,最好一起做乳房攝影以及乳房超音波,若結果正常,通常隔年只需做乳房超音波,隔幾年之後,再做一次乳房攝影。

三原則看懂健檢報告

健檢報告中一堆密密麻麻的數據和專有名詞, 讓人是「有看、沒懂」, 提供3 個基本準則,幫你簡單看懂健檢報告:

  1. 應請專科醫師進行詳細解說、解惑
    通常健檢完應該把握機會向醫師詢問清楚,如果您歷年來都在同一家健檢中心做檢查,建議可比較歷年的健康報告,看看自己的健康狀況是進步或退步。

  2. 參考標準值列為健康提醒
    健檢報告中通常都有每項的健康參考值範圍,可供判斷健康異常參考,尤其是異常部份多會以文字或顏色進行明顯標示提醒。若無法完全理解檢查數值與健康狀況描述時,可以直接請醫護人員協助說明。

  3. 後續電話詢問
    經過醫師解說與參考值的比對後, 仍對報告內容有疑問,應該再電詢健檢單位詢問解惑。

看懂健檢報告之後能夠持續健康管理才是關鍵。不管是預防或後續治療,都應遵循醫師、健康管理師建議指示,開始過健康生活!千萬不可隨波逐流,健康管理三分鐘熱度,常用各種理由推託,如工作繁忙抽不出空、身體沒有出現不適現象不需就醫等逃避的心態。

健康檢查 開啟「找健康」的源頭

如果你覺得還年輕, 身體也沒啥大問題,疾病不會找上身,那麼可能要改變這樣的想法。從小學生開始到3 0歲左右是健康的黃金時期,不容易生病, 體能也逐漸到達顛峰。3 0 歲以後,正值事業起步,加上工作愈來愈繁重,身心壓力愈來愈大。這時常因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及工作型態,種下危害健康的危險因子。青壯年期不容易生病,也不太會去注意身體健康已漸漸亮起紅燈。若不透過健康檢查很難發現身體已經出現健康的警訊。許多疾病到出現症狀時,往往已喪失最佳治療時機。

從研究數據中發現, 多數病症如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及腸癌、子宮頸癌的好發年齡已有年輕化的現象。固然日益精良的健檢技術功不可沒,但隨著環境、飲食與生活上對健康所造成的隱憂更是民眾不該忽略的層面, 建議現代人應將預防醫學注入生活中,健康檢查只有一天,而後續的364天健康管理才是「做健
康檢查找健康」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