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轉移性大腸癌怎麼治? 最新療法與個人化選擇


 

 

2025-07-21

文∕官鋒澤 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收錄於2025.3月 no.102 《愛·Care會訊》 

∥大腸直腸癌的現況與早期篩檢的重要性∥

根據2022 年台灣癌症登記年報,大腸直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二,致死率第三的癌症。早期發現與治療是改善整體預後的關鍵。目前健保提供45 至未滿75 歲民眾(40 - 44 歲具家族史),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近年來資料顯示,癌症篩檢確實發揮了效用,許多患者能在早期發現癌症,並透過手術提高痊癒的機會。但若確診就有身體遠處如肝臟,肺臟,或遠端淋巴等部位轉移,也就是俗稱『第四期』的疾病,我們應該如何求得痊癒的最大機會?

 

∥轉移不等於終點,多種治療方案可選擇∥

一般而言,遠處轉移的患者需要用全身性的療法來進行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然而,部分特殊情況如合併有腸道阻塞,腸道穿孔,或腫瘤出血,以上這些情況就必須先進行手術處理;另外,雖然有轉移,特別是單獨肝臟轉移,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機會『同時』將腸道以及轉移部位進行治癒性切除。如果沒有以上急症或是不適合同時切除,此時我們會先進行全身性化學藥物與標靶藥物治療的組合。大腸直腸癌相較於其他癌症,對全身性治療的反應率較高。而轉移性直腸癌,不同於轉移性大腸癌,在有些病患,放射治療也可能是一開始治療的手段,需要與醫師詳細評估。

 

∥精準治療,為自己找到最佳方案∥

確診後,醫師通常會透過腸道手術或切片的檢體進一步進行單基因的檢查,如全RAS(包含K-RAS與N-RAS)、BRAF V600E 基因突變檢測與核酸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 或稱MMR,其中包括MLH1、MSH2、PMS2、MSH3/6) 酵素染色。一般來說,若RAS/BRAF 基因為野生型,且腫瘤沒有核酸錯配修復酵素缺失,表皮生長因子受器單株抗體抑制劑(如cetuximab 或panitumumab)合併化學治療是較佳的第一線選擇。有些醫師也會建議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檢測,以確認腫瘤是否存在影響療效的其他特殊基因突變。若檢測結果顯示基因或蛋白異常,則建議改採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bevacizumab 合併化療為治療首選。

 

∥持續評估與調整,為治癒創造更多可能∥

治療約兩到三個月,醫師通常會進行第一種治療後的全身電腦斷層檢查,以評估是否可手術切除所有腫瘤,提高痊癒的機會。醫院腫瘤團隊,包括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一般外科醫師,腫瘤科醫師,與放射腫瘤科醫師會共同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若無法手術,則建議持續全身性藥物的治療,並隨時調整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也有案例在全身治療後的一年內才進行治癒性的手術,因此,每次檢查後,都需要與醫師好好討論接下來治療的目標,以免錯失追求痊癒的機會。治療過程中需要調整心態,把癌症視為如同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慢性病』。在人生旅程中,身體器官老化,出了問題需要修理或保養,重整之後該怎麼再上路?我們應與醫師討論治療對生活的影響,尋求最佳平衡,既能積極抗癌,又能減少治療副作用對生活的影響,這才是關鍵所在。現今醫藥發展已能透過各種方式來減輕副作用,腫瘤專科醫師與醫療團隊正是負責這項工作,大家不要吝於尋求團隊的協助,也不要輕易的放棄治療的機會。

 

∥新療法拓展治療選擇,未來仍充滿可能∥

近年來,新式檢查技術如次世代基因定序及免疫治療,則是有可能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希望。雖然目前真正能夠尋找到有效藥物的比例並不高,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藥物發展的迅速,這樣的機會可能會越來越高。目前健保只給付前述單基因的檢查,並限定NTRK 融合基因變異的轉移大腸直腸癌,在前述藥物失敗後,才可使用larotrectinib。因此若有商業醫療保險,也不要忘記詢問是否有給付這樣的檢查與藥物的可能性。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embrolizumabnivolumab,雖尚未納入健保給付,但在核酸錯配修復酵素缺失的病患,這些藥物能夠發揮十分好的效果,甚至在早期直腸癌有保留肛門的機會。國際研究也正在尋找沒有核酸錯配修復酵素缺失的大腸直腸癌,對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療效的決定因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大的突破。因此,與醫師充分討論藥物與治療的趨勢、藥物的副作用處理,積極尋找適合的治療方式,做好與癌症共存的準備,迎向更好的未來!